╃苍狼山庄╃╃苍狼山庄╃

Clang出品,
必属精品!

我们姓“佀”不姓“侣”

我们姓“佀”不姓“侣”
主笔:[山西]敬泽

尊敬的读者,在本文开头,请允许我们冒昧地问您一句:您见过我们这个姓吗?在您初次见到此姓时,是否会(或曾经)将它读、写为“侣”呢?关于这个姓,您还了解多少?
我们之所以这样问,是因为,我们作为本文的作者,虽然居住和工作在不同的地区,却因为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姓氏而有过共同的经历:每到一个新的地方,人们大多不认识这个姓,往往都把它读成和写成“侣”。至于在户口本、身份证、入学、就业、储蓄、邮寄、就医等等社会活动中,被写成“侣”字,更是司空见惯的事。在这些方面,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无奈。其实,这两个字虽然乍看起来有点相似,但在在音、形、义上却是完全不同的。“”字,读音同“四”,写法是左边为单人旁,右边为“官”字没有宝盖,而不是“吕”字。用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志广的话来说是“当官不戴帽,依靠人民”。至于其含义,按照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解释,①姓;②似的古体字。而“侣”字的音形义,不必赘述,但需要强调的是,它没有姓的含义。换句话说,中国的姓氏中没有“侣”。如果有谁的姓被写作“侣”,十有八九是“”的误写。

”字,从古人编写的《康熙字典》到当代出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和《辞海》中都有收录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关于“”的第二点解释(似的古体字)可以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得到印证:在这本中国最早的辞书中,“似”字的纂体写法就是“佀”的原形。
“佀”姓,虽然没有被收入《百家姓》中,但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。究其根源,是从“姒”字演变过来的。
“姒”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而这个姓的始祖不是凡人,正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,因此一些专家称此姓为国姓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大禹的后裔在“姒”姓的总谱下又分别衍生出了其它的姓氏。据明代陈士元撰《姓希》中收录姓氏3635个,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共84个。而“佀”姓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,其演变过程为:“姒”、“似”=“佀”。也就是说,由“姒”字演变为“似”字,而“似”字的古体正是“佀”字,古代“以”与“耜”右半部的字是异体字。现代辞书词典多对“佀”注解为“似”的异体字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在所有的禹裔姓氏中,与“姒”字保持同音的唯有“佀”字。

“佀”姓现有多少人,没有确切的统计。目前所确知的是,在河南省的清丰县、濮阳县,山东省的郓城县、微山县,山西省的宁武县、闻喜县,陕西省的朝邑县、富平县,江苏省的丰县、沛县等地都有佀姓聚居的村庄,这些村庄内居住的佀姓人多的可数以千计,少的也可以十、以百计。至于历史上因各种原因举家迁居其它省区的也不在少数,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全国各地。建国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,离家到外地上学、工作、生活的佀姓人也越来越多,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。从北京、天津、上海这样的大都市,到内蒙、西藏等边远地区;从东北的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,到南国的广东、广西,都有佀姓人在各行各业中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着不同的奉献。保守地说,目前全国的佀姓人恐怕不下万人。

当然,这样一个数字在全国的十三亿人口中是微乎其微的。尤其是因为它没有被收入《百家姓》中,而作为“似”字的古体字,现在几乎没人用到,也几乎无人认识。以致于住在各地的所有姓佀的人都面临一个问题:无论走到何处,都被人误认误写为“侣”字。这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,还不突出,因为在那时只要你向人家说明该字如何读如何写,对方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。可是到了计算机普及以后,这个问题反而变成了难题。不管你如何解释,人家都以“计算机里没有这个字”为理由,硬是写不出来,我们只好同意人家用“侣”字来代替。因而在户口本、身份证、护照这些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人身有效证件上,我们的身份都不能正确表达;在升学、参军、就业、就医、户口迁移、银行储蓄、邮局汇寄等等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中,我们的身份也不能正确地表达。这就是目前所有姓佀的人,尤其是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姓佀的人所面临的无奈。

计算机里真的没有我们这个姓吗?
在我们未接触计算机时,都曾被此问题困惑过,也被人家用“计算机里没有这个字”所忽悠。可是一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脑知识以后,就发现,事实并非如此。当你在任意一台计算机上启动“Word”软件后,在“菜单栏”中点击“插入”选项,再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“符号”,就会出现一个字符表,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符号,包括所有的方块汉字,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“佀”字。只要你将它选中,再点一下右下角的“插入”,就可以进入你的文档。如果你进一步观察,会发现“佀”字在这个表中不是任意摆放的,而是按一定的编码顺序排列的。在该表的下方有两个小窗口。一个叫“字符代码(C)”,位于中间部位,里面的内容随着你在表格中所选中的字符而变化,例如,当我们选中“佀”字时,窗口内就显示“4F40”;另一个窗口是“来自(M):”,位于右边,其中显示:“Unicode(十六进制)”。这两个窗口合起来就表示,在“Unicode”这个国际统一编码系统中,“佀”字的编码为“4F40”。我们再看窗口下面的一行小字:“快捷键:4F40,Alt + x”。这就是说,只要输入“4F40”,再同时按下Alt键和x键,就可以输入“佀”字,而无需再用“插入”菜单。再进一步,当我们用右边窗口右方的小箭头选择“简体中文GB(十六进制)”时,“字符代码”窗口内的编码就变成“81CB”,其快捷输入方式也变成了:x81CB,Alt+X。这也就是说,只要输入“x81CB”,再同时按下Alt键和x键,也可以输入“佀”字。
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这个字的编码,只是想说明一个意思:和所有的汉字及所有的国际语言字符一样,“佀”字在计算机的编码系统中占有它的一席之地。至于用计算机输入这个字,则有多种方法:
(一)拼音类
方法1:用“中文全拼输入法”,输入si,再翻页,第4页第8个字即是;
方法2:用“紫光拼音输入法”,输入si,翻页找到为止。在下次输入时,会自动调整到前面的位置。
方法3:用“微软拼音输入法”,输入si,翻页找到为止。在下次输入时,会自动调整到前面的位置。
(二)字型类
方法4:用“五笔王输入法”,输入whnn即可。
方法5:用“万能五笔内置5.4版本输入法”,输入whnn即可
方法6:用“智能陈桥五笔输入法”,输入whnn即可
方法7:用“郑码输入法”,输入nyvv即可。
(注:上述方法只能在设置了相应的输入软件时才可运用)
(三)字符类
方法8:用“插入”法,如上所述,从菜单栏中选择“插入”,再选择“符号”,找到汉字部分,点中所要的字,然后插入。
方法9:用Unicode码(国际统一编码),即字符代码快捷方式之一,先输入4F40,然后同时按下Alt键和X键,输入的字符即自动转换成“佀”字。
方法10::用GB码(国标码),即字符代码快捷方式之二,先输入x81CB,然后同时按下Alt键和X键,输入的字符即自动转换成“佀”字。
(注:上述方法只能在Wordl软件下才可运用)

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输入方法,也可能还有其它方法。当然,只需要掌握其中一二种即可,不必全部都用。

有人会问:既然有这么多输入方法,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?又该如何解决呢?
我们觉得,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三种情况:
首先,是由于我们这个字太少见,很多人不认识,只凭第一印象认为它与“侣”字相象,就读、写为“侣”;对于这种情况,我们当然不能抱怨人家不认识这个字,而是要一如继往地向人家耐心地解释,除了说明这个字如何读如何写以外,还应告诉人家该如何用计算机输入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自己正确地读写,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,不要一听人家说“计算机里没有这个字”就束手无策。
其次,在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中的确存在一些尚待完善的问题,①在一些常用的输入法(如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86版、智能ABC输入法)字库中确实没有这个字,②在有的计算机中,即使用上述方法能够输入,有的字体(例如楷体)也不能显示出来;③在当代最普及的的通信手段——手机的字库中也没有这个字。对于这种情况,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利用目前能输入此字的方法,另一方面呼吁信息界的技术管理机构,尽可能对输入方法给以完善,具体地说,就是在所有的输入法字库中和所有机构的计算机系统中补充这个字。值得欣慰的是,这种状况近来已有很大的改善。例如,在“微软拼音法”中,以前要输入这个字,必须转换成繁体格式,而现在可以用简体很便捷地输入了。
第三,在一些重要的行政和业务机关(例如公安、银行、邮局)的计算机系统中,即使用上述方法,有时也显示不出来,有时即使显示器上能显示出来,打印机上也打印不出来。这很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设置欠缺造成的。对此,我们也恳切呼吁有关信息界的技术和行政管理机构,尽快地改变这种设置,在各行业的计算机系统字库中恢复这个字。
也许有人会说,姓名无非是一个符号。既然这个字大家都不认识,又有这么多的麻烦,干脆改成“侣”字吧。这种说法似乎有理,却不能接受。固然,任何一种符号在创建之初,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;但一旦确定以后,就被赋予了特有的含义而不可随便更改。而姓氏,作为人类社会中各个族群的特定识别符号,在创立之初,也有某种随意性,但一经确立,毫无例外地具有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,更是不可轻易地更改的。诚然,自古至今,改名换姓的事并不罕见,但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。我们这个姓之所以从“姒”字演变为“佀”字,当然也有其政治和历史背景,本文不作讨论,但自从“姒”姓的这一个变形不变音写法出现以后二千多年来,我们的先人历经磨难,颠沛流离,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不断地繁衍滋生,如今已遍布神州大地,我们更没有理由更改它了,反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贵姓。
理由之一,我们作为黄帝的子孙、大禹后裔的一个正宗支系,无不为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始祖而感到骄傲,也无不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姓氏而自豪;
理由之二,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汉字,结构清晰,笔划简单,书写起来绝无困难;
理由之三,这个字在计算机编码技术上不仅不比其它字符有多大的难度,而且可以用多种方法输入,同样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;
理由之四,这个姓氏虽然罕见没有被收入《百家姓》,但它是上万人共用的姓氏!何况宋、元、明传《百家姓》只是蒙学读物,其中宋传原版《百家姓》收录单复姓合计才438个,而袁义达、杜若甫编著的《中华姓氏大辞典》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多达11969个,也就是说《百家姓》以外还有姓氏11500多个,谁能以《百家姓》为依据呢;
理由之五,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,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有姓名权这样一项基本权益。《民法通则》第九十九条规定:“公民享有姓名权、有权决定、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,禁止他人干涉、盗用、假冒。”而前面所述佀姓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种种不便和难堪,显然是这种姓名权受到干涉的表现。我们坚信,有法律作保障,我们的姓名权会得到充分保护。
至于“侣”字,由于在字形上相近而被用来替代“佀”字,但其音义根本不同,这样的替代只能是借代而决不能取代。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这种“借代”目前正有向“取代”发展的趋势。这样说,既不是危言耸听,也不是杞人忧天,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危机。首先,这种“代替”既有“无意”的因素,也有“有意”的因素。所谓“无意”,是指人家因不认识我们的“佀”字而误读误写为“侣”;所谓“有意”,就是明知为“佀”字,因不会或不能用电脑输入,不得不借用“侣”字,我们也不得不“认可”这种做法。而且在一次不情愿地认可以后,就会多次无奈甚至是情愿地使用。其次,这种“代替”不是仅发生在一人一地一事的个别现象,而是全国各地所有姓佀的人在许多场合都会遇到的普遍现象;第三,这种“代替”正在由暂时的权宜之计向长久性发展。今天,我们是在电脑时代刚刚到来之际感受到这一问题的,那么从今往后,从小孩出生上户口到上学、就业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,每到一处都被人家用“侣”字代替“佀”字,我们又都不得不“认可”(当然这是无奈的)。试想再过十几年几十年以后,还会有人对这种“代替”提出质疑吗?面对这种由无意到有意、由个别到普遍、由暂时到长久的发展趋势,难道我们每一个佀姓人不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吗?正由于此,我们需要大声疾呼:
我们姓“佀”而不是姓“侣”!!!
让我们与所有的国人一样,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,畅通无阻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,在各自的行业和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。
让我们和所有的世人一样,充分享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,伴着信息时代的节拍,与时代同步前进。

(附记:我们的“佀”姓为什么被专家认定为国姓呢?拜谒过北京历代帝王庙的人,可能还记得,只有一个朝代的创立者标注上姓了,写的是“姒”。大家一定知道了,这一朝代是夏朝,姒姓是大禹之姓。因对大禹的敬重和崇拜,姒姓自商朝之变后,在多个朝代仍生活在朝中,周朝时还被分封为东楼公,封地为杞国。到楚惠王时,姒姓一朝官因刚直不阿获罪于昏庸的君王,家族被迫出走朝庭,因“姒”姓“女”字旁为人,所以换成单立人旁,为保祖姓之真形变音未变。而这一自家造的字,因人口之不多,加之为避楚祸,不敢声张,很难得到社会共识。)

本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| 当前页面:╃苍狼山庄╃ » 我们姓“佀”不姓“侣”

评论

文章评论已关闭!